花样年华,我们同窗共度;青春岁月,我们携手成长。青春校园中,曾经活跃着我们矫健的身影,粉墙教室里,曾经传出我们琅琅读书声。我们一同求学,我们一起玩耍,因为偶然,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因为同窗,我们缔结了一生的情谊。十年春秋已过,无数个心愿终于强劲地汇聚成一个共同的声音:十年过去了,我们该回母校看看了。 2018年9月8日,是西安财经学院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也是我们2004级工程管理专业3班十年相聚的日子。说实话,这一天的到来,每一个人几乎是期盼了几个月。大家首先相约在我们当年上学的雁塔校区大门口集合。看到大家从马路对面走来,感觉像是大家昨天才分开,今天又要集合在一起上课了,可谁知,这一别,就是十年。虽然十年没见,同学毕竟是同学,丝毫没有陌生感,大家还像以前一样相互开玩笑,打招呼。我们一起相约在大学门口合影,一起记录这迟来的相聚。随后大家开车来到我们学校的长安校区。来到新校区,校友服务志愿队的志愿者已经热情的在迎接着我们。志愿者们首先带我们一起去学校食堂吃饭,一起重温大学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的时光。学校食堂的饭菜一点也不逊色于外面,简直就是一条美食城,真的是羡慕学弟学妹们每天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吃饭。 吃完饭后,志愿者带我们绕学校一周游,现在的新校区真的是很大,走一圈下来还真的是有点长,但是大家路上有说有笑,有的相互询问近况,有的和学妹们了解学校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一起参观了实验室,对于现在实验室的硬件条件羡慕不已,之后来到了图书馆,图书馆的环境真的是让人一下子就安静下来,图书馆的旋转楼梯,甚至可以拍一些学校题材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总之是充满了文艺气息。学校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校友馆,在这里,校友服务志愿队的志愿者专业的给我们讲解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带我们参观了学校曾经优秀的学长学姐们,许多成功的前辈们在这一刻震撼了我们,我们为我们能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学校里读书而感到无比自豪。随后的主题班会中,我们以“十年”为主题,倾听每一位同学这十年的成长。在过程中,大家几度落泪,似乎,每一位同学的十年都不一样,但每一位同学却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找工作碰壁,扎根他乡,感情不顺,而大家都坚强的挺过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成长,从年少无知的少年,到拥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 晚上聚餐,我们相约了我们曾经的专业老师尚宇梅老师,李侠老师,当老师一一叫出大家名字的时候,真的是特别的感动,我们坐在一起,像是朋友一样给老师汇报了我们这毕业的十年,看到大家现在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老师们很欣慰,真的从来没有想过十年之后,曾经我们严厉的老师会像朋友一般倾听我们的故事,感谢老师们,因为老师的细心栽培,才会有我们的现在。 这一刻,我们又看到了当年快乐的身影,听到了当年熟悉的声音。尽管时光这把刀在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无可挽回地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它却刻不断我们珍藏于心中十年的思念、牵挂和友谊,我们欢聚一堂,追忆上年时光,我们欢歌笑语,庆贺今天重逢,愿我们友谊长存,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我们的母校。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持的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国际学术论坛大型论文集出版工程《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历经两年告峻,新近由安徽美术出版社隆重出版发行,我校文学院沈奇教授学术论文《诗意·自若·原粹——“上游美学”论纲》,入选本论文集辑三“汉唐精神的当下意义”部分。 沈奇教授在其持之四十年新诗创作及理论与批评的主要研究方向的同时,多年来一直跨界分延及当代美术理论及书画陶瓷艺术研究,先后在多种相关学术会议及《中国美术报》《美术观察》《中国书法》《陶瓷科学与艺术》等发表论文,同时还兼任《陶瓷科学与艺术》的艺术评论专栏主任。此外,作为陕西美术博物馆特聘学术委员会委员,自2011年起,连续五届以学术主持身份,参与策展“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大展”,获文化部大奖,从而渐次成为我省美术理论与批评界有影响力的学术中坚。此次入选《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大型论文集的《诗意·自若·原粹——“上游美学”论纲》一文,系沈奇教授集多年学术思考为一发的原创性理论长文,于第四届“中国美术·长安论坛”国际学术论坛宣讲,之后先后在西安美术学院学报《西北美术》(季刊)2014年第3期“当代视野”和中文核心期刊《南方文坛》2014年11月号“理论新见”专栏发表,正式在学界提出“上游美学”重要理念,引起反响。时值两年后,再次为美术理论界所看重,“登堂入室”于这部大型学术文集,为我校人文筑基,素质为本,创建综合性财经大学再添光彩! 据悉,沈奇教授至今已集有三十余万字的美术评论文字,计划于近年内修订校勘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