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当前位置:首页>母校动态

[当代陕西]西安财经学院:“三项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来源: | 日期:2017年04月28日 | 浏览次数:903次

2016年7月,陕西省委出台了陕西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的三项机制,我校党委立足于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具有高效特色的“三项机制”制度体系,在全省高校及业界引起了较大反响。《陕西日报》、陕西传媒网、西部网(陕西新闻网)、《当代陕西》杂志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凤凰网、陕西党建网、头条新闻、中国网、中国教育在线、中国青年网、陕西网、未来网、陕西省教育厅网站等二十多家新闻媒体纷纷予以转发。在4月23日召开的“全省追赶超越一季度点评会”上,省委组织部部长张广智对省属高校“三项机制”落实情况做了点评,对优秀单位予以表扬,对落后单位点名批评,我校在全省省属高校排名第二,受到了张广智部长的表扬。

现将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刊物《当代陕西》杂志2017年第4期刊登的“西安财经学院——‘三项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予以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西安财经学院:“三项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文/张 帆(本刊记者)

  

用“三项机制”统筹干部与教师管理,统筹科研与教学管理,统筹作风和纪律建设,统筹奖励和惩罚措施,打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专任教师人数占全校员工总数73%,若“三项机制”只针对管理干部,人数少、覆盖面小。如何调动高校教师主体的积极性,不仅是西安财经学院党委面临的问题,更是各大高校党委不可回避的现实。

省委“三项机制”出台后,西安财经学院多次调研,反复论证,提出了具有高校特色的“三项机制”总思路:以四个统筹——统筹干部管理与教师管理、统筹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统筹作风要求和纪律规定、统筹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为总体要求,教师、管理干部全覆盖,鼓励激励、能上能下、容错纠错、问责机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思路,教师和管理干部成为“三项机制”的主体,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干部管理、人才引进、目标考核列为关节点,把以往分散独立的各项制度梳理、修订、完善,和新建制度一起纳入以“三项机制”为总纲的立体化制度体系中,覆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各个层面。

作为教师,“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但因为科研与职称、收入挂钩,天平往往会向科研倾斜。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把加大对教学评价的奖励作为落实鼓励激励机制的关键一环。

“我从教30余年,多次获优秀教师,但拿重奖还是头一回。”鞠宁是外国语学院教师,因年底教学质量评价排名第一,领到了3万元奖金,和她一起被重奖的优秀教师共有20名。“这向教师们传递出一个信号——教好教坏不一样,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要。”鞠宁说。

实际上,对教学综合评价高的教师重奖,仅仅是西安财经学院落实“三项机制”中的一项举措。不到一年,学校新修订针对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激励性政策达6项。

其中,在新修订的《教学业绩奖励办法》中,特等奖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奖从3万元提高到10万元。同样修订的《科研业绩奖励办法》也将国家级特等奖项从50万提高到100万,一等奖从30万提高到80万,极大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从效果上看,达到了预期。”西安财经学院院长胡健说,目前学校正面临教学审核评估、更名大学等重大事务,是实现追赶超越的关键期,从管理干部到教学科研一线教师,每个人都在三项机制作用下凝心聚力,让担当、奉献、干事成为一种常态。

除了重奖,对能干事者“低职高聘”、对考核末尾者不再聘用等一项项真刀真枪的措施,也在调动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

于璐瑶是经济学院副教授,因业绩突出,去年在学校教师岗位聘任时,破格聘为经济贸易学部主任,相当于教授三级岗,和她一样被破格提拔的教师还有69位。“低职称聘上高职位,以前想都不敢想。”于璐瑶感慨说,虽然绩效津贴多了3万元,可肩上担子也重起来,除了搞好自己的教学、科研,还要当好整个学部的带头人,争取课题、资金、学术机会等等。

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部主任姚宏看来,良好机制促进了人才培养的效率,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较好的人才储备。“比如,年轻博士聘任较高一级技术岗位,面对更高的业绩要求,激发了科学研究与教学动能,尽快产出高水平成果,为职称晋升打下基础。”她解释说,在压力和动力的双重激励下,多数低职高聘博士能够更快晋升职称,商学院近年职称晋升的10余人均为优秀博士,极大改善团队职称结构,也使骨干队伍逐步年轻化。

相对于“能上”的“低职高聘”,是“能下”的“高职低聘”。对于能力不足、未能完成上一聘期教学科研任务的教师,学校给予“低聘”处理,仅这个聘期共有23名教师被“高职低聘”。同时,对于年度考核处于末尾的干部,学校也不再仅仅是诫勉谈话,而给予“不再聘”处理。目前,不再聘的处科级干部2名,被问责处科级干部7名。

2016年,西安财经学院率先在全省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统计学院被列为学校首批试点单位。在缺乏借鉴经验的情况下,班子成员一度对基层学术组织改革表现出忧虑。“要卸下包袱、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常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以容错纠错的态度鼓励学院大胆创新。经过学院班子反复调研论证,制定改革方案,边实施边完善,最终院内6个学部(所)的学科方向得到凝炼,学术团队合理优化,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改革预期成效初步显现。

赏罚分明、能上能下、大胆创新,学校渐渐形成了良性的选人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氛围,使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一年,学校吸引了国务院特贴教师、省级教学名师来校任教,选聘校内英才10人,2人获批陕西省,引进“雁塔学者”3人,“三秦学者”1人,聘请国内著名学者郭建宁、风笑天等为特聘教授,11名国内知名学者受聘为“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使“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

“让有为者有位、有荣、有利,让不为者、落后者有罚、有愧,形成能者上、庸者下、错者容的工作机制”,西安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杨涛表示。三项机制为干事创业者填饱了肚子、解开了袖子、铺好了路子,成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最紧需、最有效的一剂良药,进一步促进教风、学风,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夯实了根基,激发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