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女学者并不多,而从事国防经济研究的女学者更是凤毛麟角。谢茜正是这样一位在国防经济领域造诣颇深的女学者,她是武警后勤学院军事经济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经济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国防经济学界寥寥可数的女专家,自然引起我的关注。我与谢教授的交流是从国防经济学谈起的,特别是她立足武警部队实际,先后出版了《国防与维稳经济学》《国防与维稳理论》《武警审计研究》等专著,学术成就突出。入伍三十年来,她的学术跋涉可谓艰辛,人生追求可谓精彩。
面对转型,谢茜用忠诚和勤奋迎接挑战。谢茜毕业于陕西工商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1987年被分配到武警工程大学当教员,后又被调到机关任参谋、干事,期间还当过学员队队长,成为“一线带兵人”。在行政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这让她对部队单位的运作特点有了深切的认识。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但教书育人的梦想却始终不变。2003年,已经是一名团职干部的谢茜重返教员岗位,她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了教学上,每天兢兢业业——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刻苦编写教案,认真制作课件;经常匆匆忙忙——每隔几天都要去书店转一转,买一些专业领域书籍,在网上查一查,搜罗一些前沿参考资料。谢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2011年,武警部队院校调整改革,总部决定将武警工程大学三个后勤专业系转隶武警后勤学院。面对隶属关系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谢茜面临艰难的抉择。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面对由知识、情感、理想、信念汇成的三尺讲台,为了国防经济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她选择了服从大局,转隶武警后勤学院,在渤海之滨挥洒汗水。功夫不负苦心人。2007年以来,在武警工程大学和武警后勤学院的教学质量评比中连续十年获得优秀,荣获武警工程大学首届“教师标兵”称号、武警后勤学院“第三届教学名师”称号、武警部队第二届“教学名师”称号和全军“军队院校育才金奖”等荣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她所指导的研究生中有四名学员的论文被评为全军百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占武警部队获奖论文的一半。
面对荣誉,谢茜用责任和抱负回馈社会。她常说:经济学者要心存一份悲天悯人的温情,一种经国济世的情怀。经济学者需要有一种职业伦理,更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谢茜认为,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尽到老师的义务,担当“传道授业”的职责,还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为此,恪守宽容和责任理念的她,每周召开一次“师门例会”——每人都要汇报近况,从理想抱负到毕业分配、从学习计划到恋爱婚姻等。她是学生困惑时的“及时雨”,是学生彷徨时的引路者。
学术研究是一种社会职业,更是一项人生事业。怀揣着学术研究的远大志向,谢茜笔耕不辍,夙兴夜处地投身于国防经济学事业之中。与教学工作的精彩表现相得益彰,谢茜的学术研究成果绽放着更为独特的女性魅力。作为国防经济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她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五项、全国教育科学课题二项、全军军事科研“十二五”计划重点课题一项,武警部队重大军事理论课题一项,军队和武警部队其他课题二十五项,其中二十多项课题获奖。她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处突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处置突发事件是武警部队的中心任务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武警部队担负的处突任务日益繁重。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影响,部队在执行处突任务时,往往会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确保任务完成,忽视效益问题。处突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处突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势必会拉大经费物资供需缺口,影响处突任务的完成。2006年以来,谢茜教授致力于处突成本、处突效益等问题的研究,开创性地对处突成本进行了确认和计量,独创性地研究武警部队处突效益评价问题,新颖性地构建处突成本估算模型。研究处突效益评价问题,对于降低处突成本,合理配置处突资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关于武警经费双重保障研究。武警部队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双重领导,与其相适应的保障体制是双重保障。作为武警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保障性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武警经费的不足,缓解了经费供需矛盾,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可讳言,地方保障性经费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败德风险大、使用效益差和苦乐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地方保障经费契约的不完备。如何进一步完善地方保障经费契约,哪些任务应该由中央保障,哪些任务应该由地方保障,保障的项目和标准如何确定,应该选择何种经费保障渠道和方式,谢茜教授带领团队对这些问题予以了解答。她认为,武警维稳公共品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公共品。明确其混合公共品的属性,有利于科学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武警维稳公共品事权与支出责任,从而提高武警维稳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为了完善武警经费双重保障体制,谢茜教授提出了“三个明确”政策建议:即明确规范地方政府和用兵单位为武警部队提供经费保障的法定责任和义务,明确规范地方保障性经费的拨付标准,明确规范地方保障性经费的使用管理。谢茜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武警部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三是关于军民融合后勤保障发展现状及评估研究。2005年以来,谢茜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地建立绩效评价模型,评估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绩效,开创性地提出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融合度评估理论和方法。她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武警部队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面对生活,谢茜用爱心和亲情包容一切。生活中的谢茜爱好广泛,除了读书,她还喜欢集邮、游泳、长跑,是一个“能跑就不走着,能走就不坐车,能站就不坐着,能坐就不躺着”的人。周末或节假日经常把学生们召集到自己家里面聚餐,亲自下厨,炒菜包饺子,真如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寒来暑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她的学生已经遍及总部机关、边疆哨卡、现役部队、地方部门,可谓“桃李满天下”。谢教授告诉我,她在电脑里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一个文件夹,里面存着学生写过的文章、照片、荣誉等。每当想学生的时候,就看看。她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成果,就是她的这些学生们。这正是谢茜为人师表的幸福收获!
我认识谢茜的时间不长,但她留给我的人文情怀是浓厚的,热情奔放而不失温婉,口快心直而不失柔情。她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精于总结。从宏观上把握趋势,从细微处找准突破,从寻常事悟出火花,是她的学术魅力。她脚踏实地、勤学敬业、不懈进取的学术人生,是充实的,也是烂漫的。我相信,学术研究已融入谢茜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转自《经济学家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