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我校在长安校区二楼报告厅举办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培训辅导,院长胡健做了题为《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双一流”建设》的专题报告。全校处科级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会由党委副书记阎东明主持。
胡健院长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我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双一流”建设,核心就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一个载体,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围绕师资队伍的研发能力、人才培养效果、学科建设平台等。同时,我校在全省高校率先推出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方案,这对我校建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乃至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胡健院长从大学制度的演进和基层学术组织建设的缘起,中国大学制度的演进过程,我校推行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背景、思路和做法、制约因素等方面详细地阐释了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
胡健院长以世界教育史的发展为线,从十三世纪初到二战以后大学制度演进的三个阶段,指出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提出和实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接着,他从我国清末民初第一批大学的诞生开始,回顾了我国大学教育从解放初期学习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后转向欧美大学模式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原有的单一的教学组织无法满足现代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需求,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势在必行的原因。
针对于我校推行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背景,胡健院长谈到,改革一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与中央对大学办学定位相呼应;二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三是师资队伍从单一的教学职能扩展到产学研三大职能都能承载的现代化大学的需求。胡院长指出,学校的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是抓手,目的是为了推动学科建设,实实在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平台条件等方面达到产学研一体、现代教育的目的和中央提出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最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五育人”的有效结合。他以经济学院为例,对我校基层学术组织的设立作了说明。经济学院拥有两个主要学科,主要的是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两个学科建设项目,有研究生培养、有十多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同时拥有四个省级研究机构。我们把它全都打包进去围绕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设立四个学科部,包括金融学部、财税学部、产业与区域经济学部、经济与贸易学部,每个学部都有产、学、研的职能。每个学部设置一个学部主任,由他来管理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研发基地,同时再设立一到两个学部副主任配合相应工作。学部主任实施学术管理职能,把学院的产学研三个职能一体承担。金融学科涉及到金融学硕士点(含专硕),金融学、投资学、保险三个本科专业和陕西信用研究中心;财税学部涉及到财政学、税收学硕士点,财政学财税学两个本科专业,一个省部级研究基地陕西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区域学部涉及到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两大专业研究生教育,一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国防与科技研究中心;经济与贸易学部涉及国际贸易专业、能源经济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有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国际贸易三大专业,重点科研基地西部能源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这种组织设置构架是以一个学科部制度把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研发、教学创新、专业综合改革捆绑到一起,由一支队伍来同时完成的。这个队伍既是一支科学研究创新团队,也是一支教学创新团队,还是一个社会服务团队。
胡健院长强调了制约我校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的两个因素。一是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较弱。需要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依靠人才引进和现有人员的自身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目前我校部分教职员工存在着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低俗化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他指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那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针对我校目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胡院长希望大家要结合各部门和各自的工作实际,从如何做好“五育人”工作,如何当一名合格教师,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认真反思,深入思考。
阎东明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要求与会同志要结合两学一做的具体实践,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思考领会胡健院长的培训辅导内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上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做出西财人应有的贡献。